9001cc金沙以诚为本·老品牌值得信赖9001cc金沙以诚为本

《南宁企业》杂志报道:“广西最巧工匠”的故事——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一建总工程师谢鸿卫的建筑人生

  •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一建宣传 2017年01月23日11:57  点击率:
  • 分享到

[文章摘要] 《南宁企业》杂志2016年第4期报道▇刘政洲余宏超“谢总去工地了”、“谢总不在公司”……每一次记者提出采访请求的时候,得到的都是这样的答复。忙,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而且是一台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南宁企业》杂志2016年第4期报道

 

 ▇  刘政洲 余宏超

 

“谢总去工地了”、“谢总不在公司”……

每一次记者提出采访请求的时候,得到的都是这样的答复。忙,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而且是一台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精密智能机器,这就是公司总工程师谢鸿卫的生活常态,正如经常与谢鸿卫去项目检查的公司质量技术处处长苗方辉说:“几乎每天都在项目,不是检查就是帮助项目解决施工难题”。对工作态度严谨,对项目服务热情,这就是谢鸿卫的“建筑人生”。

马不停蹄:下一刻可能我就会呼吸着另一座城市的空气了

时间回到2016年7月24日下午15:00,《南国早报》与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举办的2016年广西“最巧工匠”评选活动颁奖典礼现场,谢鸿卫刚刚还在公司会议室与创优工作小组讨论申报材料的下一步修改计划,现在就已经来到了位于民主路的广西日报社,做好了领奖准备。

7月24日,星期天,早上9:00,创优小组就已经在公司会议室集合,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他们为的是能为公司多拿下一座有分量的行业奖项。在谢鸿卫的组织下,创优小组一直就申报材料修改问题讨论到了12:30。外卖快餐吃完后,谢鸿卫连闭目休息下都不愿意,干脆点燃一根烟提提神就继续组织讨论。在为创优准备材料的日子里,谢鸿卫基本天天和创优小组成员待在一块,比和家里人相处的还多,多少个日夜都在加班作战。

而此时,正在会场准备的谢鸿卫显然还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不停通过手机安排着公司的各项工作。颁奖典礼简单而隆重,很快就结束了,在最后的合照环节,谢鸿卫举着奖状奖杯,被安排端坐在前排,面对现场记者的闪光灯,见他只是嘴角微微上扬,浅得在镜头里几乎都看不出来,像是在掩饰他些许的不自在。在回访中,谢鸿卫跟记者说起了那天的颁奖典礼:“身在曹营心在汉啊,心里想着詹天佑奖的申报材料还有很多需要决定,需要改动的,截止时间临近了,实在是很紧急啊,其实一直想回到公司完成这项工作啊,再说,我还是喜欢跟技术人员坐在一起讨论的气氛,那里才是我的主场,舒坦、自由,还有成就感”。

7月24日15:40,谢鸿卫走出广西日报社办公楼,匆匆赶回公司。驱车返程路上,他还一直安排着傍晚要出差佛山的相关事宜。

16:00,谢鸿卫直接回到公司会议室,继续加入讨论,对申报材料的修改做出最终的定稿,虽然匆忙,但它却是深思熟虑,仿佛一切都已经谋划好了一样,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

17:00,掐着时间做好工作部署,却来不及回家收拾下行李,谢鸿卫就马上往高铁站方向赶,去参加第二天一早的开标。

这样紧凑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高强度的,但是谢鸿卫却像会自动上发条的机器,乐此不疲,“生活很充实,下一刻我可能就会呼吸着另一座城市的空气了,在其位谋其职嘛,这也是我乐意做的事情”。

精益求精:保证质量,不仅是为了公司形象,更是为了内心的无愧无悔

“你觉得什么是工匠?”谢鸿卫在采访中反问记者。

今年48岁的谢鸿卫,来到公司已经20余年了,中间辗转了多个岗位,做设计、搞技术、当项目经理,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公司总工程师的位置,这一位来自北方的异乡人,用成绩诠释了一段励志的奋斗史,也在这20年对精品工程打造的过程中,悟出了工匠精神内涵中最朴素的道理。

“匠心,我觉得其实就是良心。”

品质源于责任,诚信创造价值。这是集团公司的企业宗旨,谢鸿卫对于这句话是十分认可的,这也是他沉下心留在企业的原因之一。口号如果只留在纸上,那永远都是口号,只有在身体力行了,才不仅仅是口号。在每次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谢鸿卫都要带队去到项目一线,尤其马上又到9月份质量月活动,更需要对施工质量及重大危险源防护进行重点把关。

每次去到项目现场,他可谓是锱铢必究,充分发挥了天秤座特有的敏感神经和敏锐判断力,几乎每一个细节都逃不出谢鸿卫的“法眼”。公司现在大力推行样板引路,主张样板先行,先建样板,检查没有问题后再正式投入建设,公司质量技术处处长苗方辉说:“谢总十分重视,只要有项目没有按照规范做好样板引路,他一定要求整改落实”。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孙富达也回忆说:“有一次去到柳州分公司的一个项目,业主突然要求变更设计,提出要用植筋施工工艺,但是做了样板以后,发现根本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后来谢总提出了一项新工艺,得到了业主、设计、监理方的肯定,并付诸使用,确保了施工的质量。”另一位经常陪同谢鸿卫到项目检查的公司总工办主任罗伟也跟记者说起一件他还记忆犹新的事:“有一次跟着谢总去到项目检查,项目现场的高支模处理得不到位,谢总很生气,要求主任工必须留下来参与整改工作,直到浇筑完成才能回去”。

在谢鸿卫总工程师的精心打造和严谨把关下,公司创优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自2012年起,获全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奖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广西区优质工程33项。对于这样的成绩,谢鸿卫说出了心中作为一名建筑人的信念:“我是有理想的,我对质量的要求不仅是为了公司形象,更是为了内心的无愧无悔”。

攻坚克难:我们打破一个壁垒,建筑业就向前迈进了一步

俯瞰敦煌千里大漠黄沙,一缕行云流水的绸带浮于其上,“似流动的沙丘和‘飞天’飘舞的裙带”,这是人们对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外形的形象描述,字里行间无不显露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深深的文化底蕴,这一座外形独特、设计新颖、科技含量极高的建筑,也是谢鸿卫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自2010年4月28日开工伊始,该项目就得到了国家前总理温家宝的重点批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子项目。面对如此重大的工程项目,公司当然不能掉以轻心,谢鸿卫带领最优秀的团队,坚守大漠,全力以赴。一同参与技术攻关的第四分公司副经理梁兵跟记者说起施工的困难:“敦煌项目的施工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还地处祖国大西北沙漠地区,整个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真的非常不容易。”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所有柱均为圆柱形、所有墙面均为弧形,屋面有平面波浪形,也有双曲面凸鼓形,有半球壳体,也有椭圆形状似沙漏按双曲抛物线上升变化的网格梁体系天井,设计异常复杂,如谢鸿卫说“在放线测量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困难,更别说结构施工了。”

一直以来,谢鸿卫都是大家眼中最能解决问题的人,此次也不例外。经过摸索和试验,谢鸿卫和他的团队终于摸出了门道,运用了BIM 技术、CAD深化设计技术、全站仪现场放样技术,以及自主创新的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球壳穹顶屋面施工技术、无规则斜交网状井字梁双曲屋面结构施工技术、曲面现浇无梁空心(填塞聚苯板)楼板施工技术、双曲抛物线梁柱网格结构施工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外墙新型防裂彩色装饰砂浆技术和建筑业10 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31小项技术,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经过4年多的艰苦建设,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于2014年9月正式启用。

“整个工程施工近乎完美,无需装饰,呈现出塑性结构的自然美、大气、简洁、精准、柔顺,完全体现了我的设计理念。”在参观完游客中心后,该项目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崔愷说。

正是在这一次次解决问题和创造奇迹中,谢鸿卫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在不断成长,公司的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中BIM技术实践成果在国家级、广西区技能大赛上屡获大奖,QC成果2016年获广西区一等奖18个,二等奖47个,三等奖34个,鼓励奖1个,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我们多一份专研,多一份努力,就能打破一个壁垒,建筑业就能向前迈进一步”谢鸿卫自豪地说。

浪漫情怀:多少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谢鸿卫是一个豪迈的人,有着北方汉子的爽朗大方,这位闲时喜欢研究国学和历史的“工匠”,骨子里甚至还有一种不惧冒险的“骑士”浪漫情怀。

谢鸿卫在任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经理时,曾驻守敦煌2年,与项目一线人员一起抵御恶劣的大漠环境,为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打好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6月,发生了一件谁都没有料到的事情。肃北遭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由于项目刚好处在低洼地带,洪水很快就汇流到工地西南面,临时修建的人工土坝没能阻挡来势汹汹的洪水,不到一小时洪水就淹没了整个项目工地。建筑模板木方、水泥、粉煤等材料毁于一旦,工地现场一片汪洋,狼藉不堪。面对困难,很多项目部人员都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谢鸿卫依然坚守阵地,“多少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就是要把这座建筑建起来”,正是这样的狠劲,他充分发挥了团队主心骨的力量,把团队再次凝聚在一起,项目很快就回复了灾后生产,最终完美呈现出一座伟大的建筑。

多年来和谢鸿卫一起共事的人都很佩服他,称赞他不仅理论知识过硬,而且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当问及对他个人的评价时,“良师益友”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孙富达说:“谢总就是我们的老大哥,没有架子,和我们一起加班加点研究讨论,詹天佑奖是如此,其他时候也是这样。记得有一次出差,在路上一直跟我说他在做专家论证时遇到的地下水的问题,说了他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结论等,跟其他专家不一样的看法,很系统,我是获益匪浅啊,他愿意把他的亲身经历还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教给我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直负责技术工作的第四分公司副经理梁兵告诉记者:“谢总既有工科生的理性和技术严谨性,又具有文科生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与他交流,收益匪浅”,他边讲边翻开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纪念画册,向记者展示谢鸿卫的诗作。循着诗句中的情愫,仿佛看到一位技艺功力深厚的匠人,端着还温热的罗布麻茶,正看着眼前精美绝伦的伟大建筑和背后延绵千里的祁连雪山,低声吟诵:

忆敦煌征战岁月之初征

戈壁黄沙漫,

阳关孤月悬。

丝路湮旧地,

暮云渺天山。

筑郡追汉武,

凿空叹张骞。

先贤留圣迹,

鬼斧有鲁班。

忆敦煌征战岁月之征战

旧岁疑孤烟,

万里赴祁连。

露凝星垂野,

沙静霜满天。

葡藤蔓碛地,

夜光滴危栏。

欲筑金穹梦,

岂惧抱鞍眠。

忆敦煌征战岁月之成功

未嗟天涯远,

玉关月似圆。

瀚漠祁连际,

绿洲青海边。

朔风响战鼓,

黄沙漫征帆。

金甲霜欲满,

大道通楼兰。


省级建设主管部门
市级建设主管部门
分公司

     企业微信公众号


网站首页
9001cc金沙以诚为本